我认识很久的一个操盘兼运营离职了,找了过来问一些供应链的节点,准备自己启动。
问他离职原因,很简单,GMV MAX上线后,老板觉得他这个位置可有可无,想让他带团队转去做内容,做脚本拍摄剪辑渲染一类的工作。
用他的话说,“奥尼尔一个2米16,300斤的中锋,因为是小球时代,环境变了?也得学着挡拆,三分,疯狂往返?”
倒不像他说的这么极端,但得说,GMV MAX的全面上线,团队位置和职能的重新调整,并不是很多人那样想的,拍拍脑袋就能定下来,这么简单。更别说我又又又从很多人嘴里听到了“会者不难”,这个我深恶痛绝的词。
虽然同属一个运营团队,但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能力。为啥一个篮球队就五个人,也会有SG,PF,C,SG,PF这样的设定呢。不也正是因为能力,需求不同么。
例如运营,说得实际一点,好的运营都是广告费喂出来的。
他对平台的理解,对大盘的分析,对数据的掌控,对整体店铺运营的底层逻辑,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预防问题。这是他该干的活。
例如每天盯着的店铺销量,即使是现在的GMV MAX模式,新人,或者一知半解的人看着波动下降,更多会想,要不要补充或更新物料,要不要调整ROI设定,要不要加一些预算……
而对这个产品有掌控的运营更多,会拉多条数据曲线,会对比同行的波动曲线,会Copy其他同行现在的爆款转化视频。综合多个维度放在一起做数据分析。
是不是我们现在这个版本产品的周期到了,库存还有多少?更换下包装,换下设定,调整下广告内容,能不能再拉回来?是不是现在物料模型没有被系统接纳到流量池,之前的爆款视频模型是不是被其他人抢先用了?他们的这套模型,我们拆分后,怎么能在保证他的转化逻辑的前提下又能做出自己的原创内容?把这些底层的东西分析清楚后,再拿出一套能落地,能复制的方案,并且实操得出满意的结果。
这是一个处在一个运营位置上,该去做的活。
而内容,剪辑这边呢?
拿美区来说,我们更愿意让美区本土团队去操作,要么自己有人,要么设定要求,直接从那边购买。然后再拿回来,重新剪辑。
要的,就是100%的美区本土的环境,语言,节奏,原生。这些东西,这不是你处于国内的团队找几个留学生按照你的脚本,再找个别墅或者户外草地就能解决的。
说得不好听一点,什么维度什么植被。我见过一个户外产品,看环境和植被,明显是吉林长白松,就问,你当美区那边都是傻子啊。再不露脸,长白松和美国白松都分不清?
而且,单纯技术手段,剪辑手法,拍摄手法等等这些,老运营还真不如一些菜鸟。这些专业技术,对新产品的审美和鉴赏,他们接触的维度高于很多老运营。
一个通病,运营喜欢拿数据说话,用理性去衡量和计划一切,甚至苛刻到一秒,一帧都得按照他的意思操作。对此,我是太有感触了。而正因为此,你能接触多少数据?太多问题的出现就是被这一叶障目给害了!这是其一。
然后,不得不说,运营的年龄普遍比内容团队更大。他们从小接触的内容是绘画,书本,电视剧,是电影,节奏更慢;
而新人更多接触的是动漫,短视频,是短剧。彼此的节奏,审美,关注点就是不一样。所以对客户的主观喜好点,转化点,内容的反转设置,爆点设计,甚至是颜色搭配。就是不一样。他们需要的,是运营在大方向上提出需求,给到指标,做出内容。说大方向,别抠小细节。各有各的擅长,麻烦彼此尊重下彼此的专业。
我们对内容的研究,从我们启动开始就没落下过。即便如此,在某些环节上,也得尊重小玖的意见。她比我小了一轮,的确更懂客户的口味。我们可以在技术手法,剪辑操作上给到我们的经验,但在内容需求和调整上。还是得听美区的同事,听小玖的。
我们自己那么痛恨“会者不难”,那更不敢在实际工作里做这些“不懂装懂”的事了。说到底,如果不懂整体经营,就别一拍脑袋,瞎出主意,瞎调位置。
云衔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企业数字化广告营销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公司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更高效的数字化广告营销与运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