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主动暂停了部分跑不出GMV MAX的SKU链接投放,然后把这部分的预算转移到其他平台和渠道后。单纯在上的数据,好看很多。
这也是和之前ADS完全不一样的问题。试错成本更高,而且成本不在真刀真枪的广告投放上,而是在这之前难控的内容里。
至少现在的我们,没法再用多店铺,多广告的形式去冲。
集中火力,先搞定一个店,那些已经突破了的,有历史数据的品,等周期内稳定,且能保证有ROI可观的产出,更重要是可以不用一直盯着之后。
再根据自己的资金和精力,启动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一个个的来。类似于串联的模式,点亮一个再来一个。而不敢如同并联,几个一起上。
这么呆板的操作是有点苦逼,但我们自己算完帐后,觉得,这算是现阶段我们自己能够解决不瞎花广告费,还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了。至于有没有其他可快速突破的方法?或许其他人有,但我们暂时不知道。
这不像之前,同时开它十几个店,上十几个SKU,这里十几单,那里几十单,东边不亮西边亮,每天加起来几百单。看着GMV可以,可真正算下来,可能就赚了个流水。更别说SKU越多,售后的问题也就越多。这里面的损耗,懂的都懂。
如果继续按照昨天的公式做个模拟,如果继续要保持十几个店铺,几百个SKU。那么按照目前跑GMV MAX的人员规划,需要多少人呢?
一个店铺,或者一个类目至少要配1个内容和1个BD吧,外加1+1的投放。PS:如果有技术能力使用上AI等工具,十几个店铺都只用一两个投放,也够了。ADS转GMV MAX后,单纯投放这个操作的职能,的确降低了太多太多。
重点来了,多人,很多人的内容剪辑岗位。这才是大头!不管是自己内部转,招聘,甚至是外包。这个部分的人员数量都会是大头,而且这不像ADS投放那样可以一个人管多个SKU,多个店铺。多人操作一个店铺的SKU才是常态!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个部分的人工成本会飙升。
合计下来,十几个店铺这么平铺,就算有的岗位,例如BD,内容,可以重叠,兼任。但这个运营团队的整体规模,得有多大?有多少人能背得住?
更别说,不同的产品还有不同的推广周期。这里又是一波人力的潜在隐患。
这也是为啥很多同行都在瘦身,都在转店铺,减SKU。压力太大扛不住啊。
说到底,几个店铺?多少SKU?怎么组团队?不都得先看看你之前的历史数据能有几个转化为现在的爆款单品,能搞定产出。再看你手里的资金和资源包括人脉能让你在内容端有多大的容纳能力?
这又哪里能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这就类似于又一次的重新起航,或者是服务器升级后又一次练级。区别只在于你在上一个周期里积攒了多少的资源。看着大家都是0级起步。可你包裹里的红,蓝,钱,武器,资源更多,你自然练级就更快。各有所长罢了!
云衔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企业数字化广告营销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公司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更高效的数字化广告营销与运营服务。